冯忆,女,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讲师,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7年入职信阳学院。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思政专项1项;主持厅级项目4项,校级项目3项;参编专著1部。荣获河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信阳学院优秀教学创新成果奖2项;先后荣获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课件二等奖”、2022年度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金课”三等奖、2023年度河南省第三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征文二等奖、2024年度全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技能“大比武”一等奖、2024年全省大中小学教师国家安全教育教学视频征集与展示活动特色课件。

亲其师:以爱为桥,走进学生心灵
教育是一场相遇,而“亲其师”是这场相遇的起点。我国教育学家夏丏尊在《爱的教育》中强调:“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之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冯忆始终坚持以爱为桥,以爱育爱,做学生成长的同行者,这样光荣的使命令她感到自豪。她说,教师的风采,不仅在于渊博的学识,更在于用爱与关怀走进学生的心灵。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独特的书,而教师便是那位用心阅读的人。在课堂上,冯忆经常用生动的讲解和耐心的引导,让知识变得鲜活有趣;在课后,她用真诚的倾听和细致的关怀,为学生驱散迷茫与不安。无论是鼓励的话语,温暖的眼神,还是课后的一次谈心,她用点滴行动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爱,在人才培养中甘当人梯、收获成就。这种以爱为桥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愿意亲近老师,愿意在老师的陪伴下勇敢追梦。她认为,教师的风采,正是在这种心灵的对话与共鸣中熠熠生辉,才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最温暖的守护者。 正如古人所言,“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只有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感,教育才能真正发生。
信其道:以德为先,引领学生成才
“信其道”是教育的升华。师者,如舟,千里不殆;如光,微以致远。冯忆表示,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价值观与人生智慧。当学生亲近教师、信任教师时,教师的言行便成为学生的榜样;教育便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心灵的共鸣与智慧的传递,教师的教诲便成为学生前行的指引。一位刚刚通过研究生初试的学生说:“老师,告诉你个好消息,我报考暨南大学考了第4,要是复试他们问我为什么跨考马克思主义理论,我打算说说你对我的影响;当我摇摆不定的时候,谢谢你一直鼓励我,又想起了以前你上课时我们抢第一排的时光......”
这种‘信其道’的力量,让学生愿意追随冯忆的脚步,愿意将她的教诲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与行动。冯忆始终保持对教育的热爱与追求,“向下扎根”,深耕细作,在备课中感悟,在磨课中提升,不断探索教育的创新与突破,夯实教育的基础。她深知,作为一名思政课老师,“面对的不只是一个个学生,还是一个个人生,更是祖国的未来”。只有扎根于教育的沃土,教师才能汲取养分,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在“向下扎根”的同时,教育也需要“向上成长”,引导学生仰望星空,追求卓越。
共成长:同心同行,点亮教育之光
教育是一场陪伴,思政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陪伴。回首担任思政课教师的8年,冯忆说:“我从一个懵懂、紧张的小青椒到现在不慌不忙、来日方长,成长为一个身负责任而倍感幸福的中青年教师。与其说是教书育人,不如说是在教学中与学生共成长。”教育从来不是教师的独行,而是师生之间的同行。春季运动会上,学生们会跑到赛场边上齐声呐喊“毛概老师加油!”新学期新校区的第一课,一杯来自冯忆曾经教过的21级的学生送到教室的润喉茶激励了她;是那一句“老师,我考研原本要走本专业的,但我听了您的课,我觉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充满了魅力,我要跨学科考研了,还请您要像过去教我那样,继续帮助支持我”。这一声声、一句句,点燃了冯忆的激情和灵感,让她深深体验到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的价值与责任。她常说:感谢学生的偏爱,让教育更加充满温度与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在教育的旅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成长,彼此成就。这种从“独行”到“同行”的转变,更使得冯忆用心用力用情,讲好思政课。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从“亲其师”到“信其道”,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追随;从“独行”到“同行”,是教师在教育路上的蜕变与升华。未来,冯忆将一如既往,以爱为桥,以德为先,力争将党的创新理论讲准、讲全、讲深、讲透、讲活,用真知教学,用真情育人,努力成为更多信院学子们人生当中的一束微光,去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做一名温暖的、有情怀的思政课教师,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